長江經濟帶是我市向東開放發展最重要的路徑之一,在參與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中,水運發展至關重要。
  重慶市交委表示,去年,全市水上貨運量達到1.44億噸,港口貨物吞吐量1.37億噸,集裝箱吞吐量91萬標箱,其中外貿箱44萬標箱。重慶港已經成為長江幹線10個億噸大港之一,同時也是長江上游地區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。
  我市水運快速發展與三峽工程密不可分。市交委統計顯示,三峽成庫以來,全市水運主要指標保持了年均15%左右的高速增長。
  不過,水運的快速發展也給三峽船閘帶來了新的挑戰。去年,三峽船閘通過量達到1.06億噸;貨物通過量9707萬噸,其中上行6029萬噸,超過設計通過能力20%。上個月,三峽船閘通過量首度突破1千萬噸大關,船舶過閘上水平均待閘時間達到60小時左右,下水平均待閘時間也達到30小時左右。
  如何提升水運經濟的效率?船舶標準化成為了我市必然的選擇。由於過往船舶標準雜亂,三峽船閘空間的實際利用率一度只有70%。
  為此,市港航局專門設計了一種三峽船型。
  市港航局表示,三峽船型是交通部認可的一種標準化船型,它充分利用三峽船閘的閘室面積,提高過閘效率。三峽船型的長度為125~130米,寬16.3米,設計載重6000噸。一次一個閘室正好可以放下4艘船,最大化地利用了三峽船閘的過閘能力。
  2006年以來,我市相繼建成了主城寸灘、果園、萬州江南、涪陵黃旗等5000噸級大型化、專業化碼頭。
  市交委表示,目前,全市90%以上的外貿集裝箱通過水運完成。同時,我市吸引周邊四川、貴州等省的中轉量已占到全市水路貨物吞吐量的40%以上。
  下一步,我市將以兩路寸灘保稅區和重慶航交所為依托,力爭到2020年周邊地區貨物中轉達到50%以上。
  重慶晚報見習記者 陶昆
  開欄語
  重慶,中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,我們共同的家園。
  曾幾何時,“蜀道難”是對這裡山川阻隔最凝練的總結,“內陸腹地”是望向外面世界最幽深的嘆息。
  隨著直轄以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,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,曾經的阻隔已經被打破,我們通向世界的道路已經敞開。
  向西,絲綢之路經濟帶;向東,長江經濟帶。這兩個經濟帶的交匯,標出了我們這座城市在中國地圖上的坐標,更明確了我們開放發展的方向。
  從今天起,本報持續推出“向西向東開放發展”專欄,介紹我市開放發展的成果和願景,助推我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。  (原標題:重慶水上貨運量去年達1.44億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l54plch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